“苏超”流量爆棚,这三城功不可没
写这篇文章,用这个题目,我很犹豫,担心会不会引来一片口水。
只因为,“江苏十三太保”个个能打,只写三城?那另外十城怎么看?
再一想,这应该是多虑了。这次“苏超”爆火,火在“十三太保”个个能下场玩梗,大肚能容,这点“倾斜”算得了什么?

“苏超专列”上,球迷呐喊助威。 工人日报记者刘金梦 摄
扯远了,话入正题。
眼看“苏超”决赛在即,回顾这个夏天“苏超”带来的泼天流量,要选出最功不可没的三座城市,会是哪三城呢?
即将踢决赛的南通、泰州会入选吧?不一定。
这个赛季,南通一骑绝尘,一路霸榜榜首位置;泰州以黑马之姿一路逆袭,闯入决赛。两座城市都为“苏超”贡献了巨大流量。但是,另外两座城市,却更有“不得不选”之理由。
龚先生以为,这“不得不选”的两座城市当属:南京、常州。
南京,把“苏超”从无人问津带向一夜爆火。
赛季初的“苏超”,和大多数业余比赛一样寂寂无闻,主办方需要想方设法组织观众观赛。谁知,第二轮比赛后,临近端午,“南京发布”微信公众号主动下场玩梗,标题一句“比赛第一,友谊第十四”彻底引爆网络,“苏超”从此引发全民关注。
南京给我们带来启示:媒体的“玩法”变了,主流媒体只有卸下严肃面具,和广大网友打成一片,多说群众语言,才有可能赢得更多关注。
常州,把苏超从一夜爆火带向全民狂欢。

市民聚集在“第二现场”常州市民文化广场观看比赛直播,“隔空”为常州队加油。 工人日报记者刘金梦 摄
在江苏,“谁才是真正的‘十三妹’?”,这一话题流量甚至超越了谁才是冠军、“一哥”。虽然比赛成绩不佳,但常州没有躲避、遮遮掩掩,而是敢于自嘲、乐于共享,主动下场,正面迎接一浪接一浪的网梗。从“常垫底”“十三妹”到“笔画保卫战”,常州似乎掌握了流量时代的传播密码,持续保持着最高网民关注度,引发感慨“输了比赛,赢了流量”。乃至常规赛后期,全网都在为“常宝”加油,给常州“借笔画”,期待常州进球。
无缘淘汰赛后,常州办起了职工足球联赛,为明年比赛训练队伍、积蓄力量。这份努力,让人“破防”。
常州给我们启示:输赢不只在球场。场上输了,场下不能输,敢于正面迎接网络嘲讽,才是一座城市有底气的表现。常州虽然输了比赛,但赢了流量、赢了人心。
至于这第三座城市,龚先生无法定论、犹豫难断。
南通、无锡,都有当选理由。“苏超”一票难求,这两座城市率先开设起“第二现场”,缓解了球迷无法现场看球的遗憾,带头实现了“流量变现”,让球迷的观赛热情转化为消费动力。
泰州,赛季最强“黑马”。第8轮客场挑战连云港,两度落后,两度追平,实现反超,开启了逆袭之旅。四分之一决赛,点球首杀“老大哥”苏州。半决赛对战南京,在先丢一球整场被动的局面下,补时阶段上演绝平,并通过“九轮点球”赢下比赛,让南京球迷心碎,泰州球迷疯狂。泰州球迷喊话:“计划有变,准备夺冠”。赛事后半程,“黑马”泰州让比赛流量持续,让更多人感受到足球的魅力:不到最后一刻,绝对不能放弃;拼尽全力,就有可能收获奇迹。

“苏超”赛场内,球员们展开激烈拼杀。 工人日报记者刘金梦 摄
苏州,经济“江苏一哥”,与南京的“一哥之争”自带流量,客场球迷远征团规模最大,场均带动客场城市文旅消费数第一。
还有,还有,“江苏十三太保”个个不服谁,个个都有上榜理由。
这功不可没的第三城,龚先生不敢下定论,不知网友有何高见?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