跟着“苏超”去读城:江苏文化精气神的绿茵颂歌
一场全省范围的业余足球联赛,在短短几个月内风靡江苏、走向全国——“苏超”,不仅给广大江苏人带来了激情和快乐,更成为一扇窗口,让更多人得以读懂江苏十三座城市的历史文脉与精神风貌。
今年,江苏创新推出“读城”行动,让更多人触摸历史脉络、感知城市文化。跟着“苏超”去读城,在这片绿茵场上,我们读到的不仅是比分,更是一城一故事、一城一精神的鲜活表达。作为一场文化盛事,“苏超”为各类文化创意传播搭建了“共享平台”,而这些创意又不断延伸赛事的文化半径,让“读城”的维度愈发丰富。
一、历史维度:“苏超”,打开城市文化记忆的窗口
读懂一座城市,可以有多重维度,而历史文脉则是它的根基。江苏自古便是人文荟萃之地,南北文化在此交流碰撞,孕育出深厚的文化底蕴。“苏超”自开赛以来,凭借许许多多充满地域特色的“热梗”成功破圈,激发起网友的广泛讨论,其本身也成了一项热门文化传播符号,被评价为“超越胜负的地域文化叙事”,进一步激活了每个人心中对家乡的认同与热爱。
绿茵场上,既是比赛竞技,也是一场场文化展演与城市对话。从历史深处走来,伴随着“四大名著”“江南才子”“淮扬菜”“楚汉争霸”等关键词,江苏各座城市纷纷被网友赋予专属“性格画像”:是“精致”还是“豪迈”?是“烟火气”还是“书卷气”?是“闲适”还是“刻苦”?这些特质在江苏城市群中和谐共生,而不同的地域文化,也自然而然地融入各支球队,让每支队伍都有了专属的“形象标签”。
互联网上关于“苏超”的传播浪潮中,江苏十三座城市被称为“十三太保”,同时,各类创意视频中还会出现一系列鲜明的城市符号:南京盐水鸭、苏州大闸蟹、无锡水蜜桃、常州恐龙、镇江香醋、宿迁美酒、扬州老鹅,还有被网友热议的“南通考卷”,以及徐州的“大风歌”,连云港、淮安的“西游神话”等。这些文化符号被不断化用进创意视频,让各座城市的形象愈发鲜明,也让人们对城市的认知更加立体。
城市之间,对歌、斗诗、写家书……“苏超”利用各种地域文化梗,嫁接各种维度的传播手段,吸引多方关注。近日,“苏超”第十轮宿迁队迎战淮安队的比赛现场,徐州球迷助威团打出“刘邦给项羽加油”的创意横幅,将徐州(汉高祖刘邦故乡)与宿迁(西楚霸王项羽故乡)跨越两千余年的历史渊源,化作绿茵场上的温情与幽默,让历史不再遥远,让文化更加有了温度。
“苏超”的传播中,各类“城市德比”梗,也同样在幽默中道出了江苏深厚文化基因。苏州与无锡的“太湖德比”,紧扣太湖流域的共生文化;扬州与淮安的“大运河德比”,呼应着中国大运河在江苏滋养出的记忆。扬州与镇江的“早茶德比”、南通与连云港的“海鲜兄弟连”,则将生活烟火气与地域联结融为一体。伴随着“苏超”,更多人走进了江苏的历史文化长廊,读懂了江苏的江河湖海,读懂了“吴韵汉风”的深层基因。
二、精神维度:透过“苏超”,读懂江苏文化精气神
讲好城市故事,关键在于找到生动的载体。借助“苏超”读懂江苏,本质上是一场对城市文化的“精读”——这场“精读”,可以从三重维度展开,深入解码江苏的文化特质。
“精读”之一:读懂江苏文化的“多元共生”。文化,从来不是单一的形态。对于江苏而言,多样的文化基因,如同一块块拼图,汇聚交融,共同塑造了江苏的独特气质。这里既有吴侬软语的精致温婉,也有大风起兮的豪迈壮阔;既有江南水乡的柔情,也有苏北平原的爽朗。而“苏超”恰好为这些文化特质提供了碰撞的舞台——不同城市的球队带着地域文化印记同场竞技,不同风格的球迷带着家乡情怀互动交流,让人们更加直观感受到“各美其美、美美与共”的魅力。
“精读”之二:读懂江苏发展的“协同共进”。要理解“苏超”的传播热度,绕不开“散装江苏”这个戏称。苏南、苏中、苏北因地理区位差异,曾在经济发展阶段、文化风貌上存在不同。但“散装”是外表,“整装”是内在。“苏超”的出现,搭建起了一个全省平台:各城市球队同场竞技,既是体育技能的比拼,更是各地经济实力、城市形象与人文精神的集中展示。“南京发布”曾发表文章《“比赛第一,友谊第十四”》,分析对江苏“散装”“内斗”的调侃,将这份调侃升华为市民与城市的热爱,凝聚起对“苏大强”发展的自豪。在一次次交锋与对话中,“散装”的调侃,渐渐变成了“协同共进”的见证,让人们读懂江苏发展背后“各美其美、美美与共”的逻辑。
“精读”之三:读懂江苏气质的“拼搏内核”。“苏超”之所以能引发广泛的社会共鸣,核心在于它超越了单纯的体育竞技,成为观察当代江苏人精神追求的窗口。江苏自古便是“爱拼才会赢”的热土,江苏人既有“文”的底蕴,也有“武”的豪情:从吴越争霸、楚汉相争的豪情,到改革开放后“敢为天下先”的创新,再到新时代勇立潮头的发展脉动,江苏的每一步前行,都离不开这股“拼劲”。而这种精神,在“苏超”赛场上展现得淋漓尽致。球员们“没有人情,只有恩怨”,当然,比拼的不仅是血战到底的勇气,更有与对手惺惺相惜的兄弟情。
三、现实维度:“苏超”+“读城”,激发“全民共创”新体验
伴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,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高涨。足球运动兼具强烈的观赏性与参观感,“苏超”的兴起,正是当代人追求更高品质精神生活的一个生动缩影。
数月来,“苏超”的影响早已溢出赛场,成为激活城市发展的新动能:它带动赛场周边餐饮、住宿、零售等相关经济的上涨,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;它让一座城市的居民有了共同的期待与热爱,让一份份个体情感凝聚成城市向心力,让“归属感”与“幸福感”在绿茵场边不断升温。
当前,江苏“读城”行动正在全省各座城市展开。“苏超”舞台上,每座城市都纷纷借此契机,创新讲述自己的城市文化——有的推出“苏超+文旅”特色线路,让球迷在观赛之余走进城市景点,享受文化之旅;有的在赛场周边开设“读城市集”,将非遗手作、地方美食搬来现场,让“读城”融入市井烟火、走到观众身边。各媒体也纷纷推出“跟着‘苏超’去读城”相关传播内容。当“读城”行动与“苏超”相遇,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——球赛成为文化传播的载体,文化赋予球赛更深层次的内涵。
要真正读懂一座城,最终要建立与它的情感联结。“苏超”是一场全民参与的文化盛事,既传统又现代,既温暖又热血,既激烈又包容,成功地升华成一种文化媒介、一种大众传播载体。而“读城”最重要的也是它的广泛参与性,鼓励多元主体共同参与,让城市空间可读、历史可感、文化可触。跟着“苏超”去读城,是一场“全民共创”的大型联动,让更多人在沉浸式体验中获得城市文化的深度共鸣,成为撬动消费升级、促进区域联动、增强文化自信的生动实践。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