专家解读“苏超爆火背后的狂欢与认同”:苏超更像“城市游乐场”,这种快乐值得呵护

7月初,60396人涌入南京奥体中心,观看苏超南京队对苏州队的比赛,创下了国内业余赛事单场观众人数纪录。

苏超,这个由江苏十三座城市临时组队、球员身份从职业选手到外卖员混杂的联赛,以一种近乎荒诞的魔力席卷了网络与现实。

它的火爆,远非一场关于足球技艺的较量——当常州队因连败被网友戏谑地抹去“笔画”,从“常州”变成“吊州”“丨州”“空格州”;当“刘邦故里”徐州对上“项羽故里”宿迁,被调侃为“楚汉争霸2.0”;当南通球迷因击败南京喜提“江苏新大哥”称号……城市的荣誉感,被装进了一场场球赛中,足球成了这场狂欢里不足轻重的部分。

常州球迷会身穿红色助威服为球队呐喊。图/VCG

苏超为什么这么火?如何使这类城市联赛从“网红”到“长红”?近日,九派新闻专访了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、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张志安。他表示,苏超爆火的背后,是城市身份认同的强弱转换、官媒传播调性的趣味表达、体育娱乐与网络文化的结合、运动场景和文体商旅的联动。

他认为,苏超和天水麻辣烫、淄博烧烤的出圈一样,都是“价格亲民”的大众娱乐消费,既符合现在消费的平民化趋势,同时又起到了情绪减压阀的作用。

在他看来,围绕苏超的传播是一场从情感走向价值的连接。苏超的传播路径,清晰地呈现了从“情绪启动”到“价值延展”的传播逻辑。一方面,它启动了人们对于城市的身份认同,让人们以城市为单位重新集结,另一方面,又因为强调“快乐”而非“输赢”,追求“平等”而非“竞争”,在轻松娱乐之间,对原有的城市身份认同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解构,让人们在更大范围的区域认同里获得快乐。

“苏超提供了一个样本,再次印证了当下的网络传播之道,以情感为基础、以意义为追求,通过各种各样的场景营造,实现着更高频的互动与沟通。”张志安说。

【1】四重原因:身份认同从启动到解构的转换

九派新闻:您觉得苏超为什么这么火?

张志安:我想从四个方面解读。首先,是城市身份认同在强化与弱化之间的巧妙转换。参与感很大程度上与情绪和心理启动机制有关,一般来说“内外群”的冲突最能激发一个人的荣誉和情绪。“十三太保”在经济发展上存在着明显差异,城与城的竞争最容易调动城市里的人的身份认同。这样的心理启动机制,就形成了群内、群外的心理效应,让人产生强烈的参与感。

但苏超讲的是足球面前平等,不为真的输赢,有一种“我们来竞争一下,但不是真的竞争”“不在意结果,更在意过程”的感觉。这恰恰又是对发展差异带来的身份认同的解构和再建构,对于跨越狭义的城市认同,增强省域认同是有帮助的。恰恰是那些成绩不好、经济又比较发达的地区,就在这里被嘲笑一下,成为一个梗,对原有的身份认同产生一种对传统秩序的打破和消解。这种消解基于城市身份而起,又终于区域认同,因为最后都是苏超——江苏的快乐足球,在更大的区域认同里,大家都是快乐的。

这里的内外群效应,产生的结果是把内外群的边界打破,这种情况下,人们是最开心的。因为原本如果我不是占优的,这会对身份认同有负面影响。但现在都认同苏超是一起玩,不在乎结果,那么身份认同就不重要了,变成从城市认同走向区域认同或省域认同。所以,我觉得苏超之火的背后,是对身份认同的心理机制的启动,以及对身份认同的解构与再建构。

九派新闻:苏超虽然被戏称为“天时,地利,人不和”,但它似乎没有加剧“十三太保”间的地域文化冲突,反而增强了当地人对江苏的认同感。

张志安:是的,如果没有原先的区域化、城市认同的差异化,也挺难启动内外群效应的心理机制。原先的发展差距,反而提供了各种“梗”的来源,或者说调动心理机制的参与感来源。

九派新闻:您觉得苏超之火,还有哪些其他的原因?

张志安:媒体也发挥着积极作用,即官媒传播调性的趣味与快乐。南京发布《比赛第一,友谊第十四》这篇文章,在苏超的议题转折中是一个重要设定,让这个事件和话题有了更强的趣味性和联动性,让整个比赛更具情绪价值。官媒在这次传播中有效发挥了议题设置作用。这启示媒体在传播中要“走群众路线”,用接地气、幽默的方式进行话语创新。

其次是体育文化与网络文化的接合。玩梗在苏超的传播中发挥着关键作用。梗本身是一种网络文化,其底色是戏谑的、趣味的,强调平等、去中心化和去权威化。它带有Meme文化的基因,可以被持续激发和再创作,让民间智慧参与进来。而苏超又将体育文化和网络文化很好地结合,体育的竞技属性和健身属性在这里不再重要,体育的快乐属性被放大。

贵州村超也是此前的成功案例,村超虽然也有竞技性,但更重要的是“快乐足球”的属性。这种快乐如同“口红效应”,和去天水吃麻辣烫、去淄博吃烧烤是一样的。它们都是价格亲民的大众娱乐消费,既符合现在消费的平民化趋势,同时又起到了情绪减压阀的作用。而且它不仅提供个体减压,更在群体互动中强化情感连接。

最后是运动场景与文体商旅的联动。苏超实现了线上趣味传播的场景与线下比赛场景的互动,又将比赛场景与文旅场景联动起来。一个好的互动方式,对于一个事件或现象能火起来也非常重要。因为它通过场景构建了一个新型的关系,基于场景,它通过短视频、梗的传播,就特别具有感召力。

过去的城市宣传方式主要是,这地方很好你要来,是“要我去”的思维。但是淄博烧烤、贵州村超、苏超或浙BA都塑造了“我要去”的场景。人们看到那个场景,想投身其中,这本质上是人与人、人与空间的关系。这种场景联动效应符合现在的互联网流量法则,更容易爆火和吸引人流。

【2】苏超更像“城市游乐场”:线下的真实的快乐值得呵护

九派新闻:有媒体评价苏超把足球场变成了“城市客厅”,您如何看待这一说法?

张志安:比起城市客厅,我觉得苏超更像是“城市游乐场”。会客厅通常意味着城市魅力的集中或全方位展示,但我认为很多人其实去看一场比赛,未必会对这个城市增加很多了解,快乐带来的意义增量毕竟是有限的。快乐更多是情感价值,是情感润滑剂,会让我对那个地方的亲近态度增加,负面态度减少,竞争关系弱化,合作关系强化。它更多是一种民间情感关系的弱化与调节,并不改变城市间的GDP竞争,也不会改变上级政府对各个地市发展指标的考核。

九派新闻:另一个现象是,苏超的传播也出现了一些负面的声音,尤其是在一些社交平台上,可能一些比较专业的球迷较为抗拒苏超,觉得它将足球比赛过于娱乐化。您如何评价“梗文化”对苏超的影响?当娱乐化倾向过多时,是否会导致“足球”本体被消解?

张志安:我觉得不会。首先,我们不应用一种舆情洁癖的思路去看待任何一个流行现象。因为社会心态很难完全统合,很难有绝对没有瑕疵的舆论,出现一些杂音或小的争议都很正常。而且苏超本身不是专业比赛,不会淡化体育比赛的竞技性和专业性,且它也不断强调“要拼到最后”,非要纠结专业还是业余,就有点走极端了。

如果本身是想玩,就别把它太当真。太当真你就输了,就容易挑瑕疵,背离了这个事情本身的快乐意义。而且,对于苏超出现一点负面的舆论,也要宽容,否则其他地方都不愿意去做这样的尝试,那多可惜。老百姓找点“集体狂欢”的快乐也不容易。

这种快乐比人们拿着手机刷短视频,在线上虚拟世界或数字社会当中找到的快乐更重要。我觉得,线下真实的家庭互动的快乐特别值得被呵护。

九派新闻:苏超中的许多出圈话题都是微小的、与情感有关的故事,比如苏超“最小牌赞助商”烧烤店的走红。您怎么看待?

张志安:因为传播需要讲故事,给场景,要微观化,不断从微观走向中观和宏观。如果没有那些微观的叙事,就不可能有宏观的、结构性的情绪或价值启动。如果没有那些有趣的故事,就不会有大的意义承载。

因苏超走红的烧烤店座无虚席。图/九派新闻 董自能

九派新闻:7月5日苏超南京队对苏州队的观众有6万多人,刷新中国业余赛事观赛纪录,但7月6日南京城市主场对阵延边龙鼎的中甲联赛观众仅3558人。为何这种“城市荣誉感”没有影响人们对于南京队职业比赛的关注?

张志安:因为这本来就是两种快乐。职业足球看的是竞技和专业性,而苏超追求的是快乐。更深层的原因之一是,中国足球长期缺乏亮眼的成绩,导致相当一部分公众对竞技足球的期待降低,甚至产生了一种“正当性消遣”的心态。这两种文化之间很难形成真正的连接或转换。很难因为这个快乐的足球,就会想去看那个竞技的足球。

【3】从“网红”到“长红”:广泛联动和加入新的符号元素

九派新闻:当前热度依赖“新鲜感红利”,“苏超”“赣超”等这类赛事要如何避免梗文化疲劳,“从网红到长红”的路径如何实现?

张志安:我觉得可以从贵州村超借鉴经验,想持续保持热度,有两点很重要。一是需要更广泛的联动效应。光看比赛不行,还要把文旅资源嫁接进来,全程有好的服务和体验,让更多人愿意来。比方说,贵州村超不光自己搞,还把全国、世界因素带进来,比如邀请外国使团、国际球队或名人参与,联动效应就更强。

二是不断加入新的符号元素,增加新的体验。苏超现在更多是地方文化元素,如果再加入二次元,吸引年轻人的可能性就更高。我个人觉得,文化的混搭、场景的链接、不断制造新的符号的吸引效应,能让它从网红走向长红的可能性更大。

贵州村超。图/九派新闻 董自能

九派新闻:您觉得苏超能否复制?

张志安:能否复制,不太好说。身份认同激发的场景,都有其内在规律性。但具体到某个项目能不能火,还是有一定的不确定性。但我希望赣超也能火,把苏超、赣超的联动效应,扩展到更多的省份。

九派新闻:站在传播学的角度,您觉得苏超提供了一个什么样的传播样本,有什么样的价值?

张志安:传播实际上就是从情感走向价值的一种连接。苏超提供了一个样本,再次印证了传播之道是以情感为基础,以意义为追求,通过各种各样的场景营造,实现更高频的互动与沟通。

这个价值包含文化的价值、消费的价值、体验的价值。传播本质上是一种沟通和连接,并不只是政策宣传、态度说服和信息扩散。苏超的“梗”打破了狭义上的地域认同,就是一种更高阶的身份的再建构。它是从情绪到价值的一种升维和连接。

九派新闻:您觉得热度过去后,苏超能留下什么启示?

张志安:一是,我们媒体要真正地走群众路线,满足和激发大众趣味,这是我们今天要获得流量传播的最基本的符码。

二是,我们需要不断有这样一种场景营造和场景创新,才能带来文商旅体一体化或消费的触发的可能。

三是,深层意义上的传播仍然是要追寻一种高尚的传播,而不仅仅是现代性的传播。这个现代性的传播就是只讲经济发展,而高尚的传播是超越发展本身,涉及精神和意义。

其实,深究一下的话,这些玩梗背后其实是一种更高的文明价值,更符合一种更普遍性的人类的情感:和谐胜于竞争,共处胜于较量,快乐大于比拼。我觉得这是一种更加普遍性的意义所在。这说明高尚传播比现代传播、发展传播更重要。


发表评论